临近赛场,马上轮到比赛

表演开始,临近自己的节目

走进考场,准备参加考试了

......

此时,肚子翻江倒海

很着急地想马上上厕所

可能都是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在捣乱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持续或间歇发作,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是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患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有家族聚集倾向,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伴发。

其发病时严重干扰患者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高危因素注意警惕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被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题一:胃肠动力紊乱

肠道动力变化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其动力学异常是该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的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动力学改变情况有所不同。

IBS患者胃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或痉挛,对如肠腔扩张、肠内容物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呈反复发作过程。



问题二:内脏感觉异常

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明显低于正常人,更易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内脏高敏性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发病机制。


问题三:中枢感觉异常

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其内脏疼痛的中枢通路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和调节异常。


问题四: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

研究显示,急性肠道感染后发生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几率大大增高,因此肠道急性感染被认为是诱发IBS的危险因素之一。肠道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通透性增加及免疫功能激活与IBS发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问题五:精神心理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常有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异常。同时精神心理应激也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说明精神心理因素与IBS有密切的关系。


肠易激综合征的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相对于器质性胃肠道疾病来说具有一些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异常等为主。


腹痛或腹部不适:几乎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此症状,疼痛部位不定可发生变化,一般以下腹部疼痛最为常见,夜间发作较少。疼痛发作和持续的时间不贵了,但常在排气和排便后症状较前缓解。


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通常排便较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糊状且含大量的黏液,通常无血便。大多晨起或餐后出现,腹泻次数一般每日3-5次,少数患者严重急性期超过10次。


便秘:常感觉腹胀伴有便后不尽感,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部分患者腹部轻微压痛,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痉挛和触痛。


可能有部分患者伴随消化不良、感胃灼热、精神不振、乏力、头痛等症状出现。


如何进行诊断?


IBS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国际公认的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排便后症状缓解;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以下症状对诊断具有支持意义,包括:

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每日排便多于3次);

粪便性状异常(干粪球或硬粪,或糊状粪/稀水粪);

排便费力;

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排黏液便以及腹胀。


如何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式,调理方面除了药物以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运动、生活方式和情绪方面达到一个自我改善、调理的过程。


1、日常饮食:规律饮食,多吃粗面粉或高纤维面粉、面包,以及富含麸质的谷物或糙米等高纤维的食物,注意饮食方面的调理。一日三餐应做到定时定量摄入,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分饥饿,避免吃油腻、生冷等食物。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为主,比如多吃蛋类、奶类、肉类、水果、蔬菜等营养均衡的食物。

大众科普|肠胃在作怪的肠易激综合征


2、运动: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常见的运动方式有跑步、散步、练习瑜伽、打太极等,每周3-5次高负荷的体格锻炼或每周3-5次20-60min的身体锻炼。

大众科普|肠胃在作怪的肠易激综合征


3、情绪:应保持良好的心情愉悦,避免心情过于紧张,并告知患者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性质,解除患者对该疾病的顾虑。

大众科普|肠胃在作怪的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