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放射治疗二病区成功开展了3台3CG磁导航双腔PICC置管术,为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保驾护航。这个新技术是继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全省第三家开展的医院!
众所周知,肿瘤患者面临必须做的全身化疗望而却步,它不仅仅是让患者面对胃肠道的副反应,也会因为静脉输液时间过长或者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的损伤都是及其难以恢复的。
那么,被称为“血管GPS”的黑科技,究竟藏着哪些奥妙呢?
什么是PICC置管?
PICC置管又称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建立的特殊静脉通道。
为什么要置管?
PICC置管就像一条"静脉里的隐形生命通道":像"皮下隧道小火车"一样从手臂静脉悄悄出发,沿着血管"高速公路"直达心脏附近的大站,既能长期输送"营养弹药",又避免了反复扎针的"蜂窝煤"烦恼,是长期治疗患者的"静脉守护神"。
置管的位置很重要吗?
由于PICC需要从手臂静脉穿入,最终停在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中。如果导管尖端太靠近心脏,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果位置太浅,又容易堵塞或引发血栓。因此,国际指南要求导管尖端必须精准停在一个叫“CAJ点”的位置,即上腔静脉与心房的交界处——静脉治疗的“黄金停车位”,导管尖端停在这里既能发挥最大疗效,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
在以往,医护人员通常用以下方法进行定位,想要每一次都精准到位并不容易。
传统测量方式
1. 体外测量:置管前用软尺测量预估长度,但每个人的血管走向不同,容易出错。
2. 超声定位:依赖设备和操作者的技术,普及度较低。
3. X光定位:置管后需要拍胸片确定位置,无法在操作中调整。
4. 心电信号定位:只适合心率正常的患者,对于有心脏起搏器或心率不齐的患者无效。
这些方式就像是盲人摸象,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运气,不能确保可以一次到位,有的患者可能需要反复调整,甚至会引发并发症!
针对传统的置管技术的不足,磁导航联合心电信号技术,将磁场定位和心电监护合二为一:
磁导航:导管内藏微型磁铁,有“GPS”实时追踪定位技术,可以在屏幕上清晰的看到它在血管中的移动轨迹。
心腔内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一旦靠近心脏,会捕捉到心电信号,帮助确定是否到达目标位置。

导管在通往锁骨下静脉途中

导管检验途中


专科护士置管现场
这项技术让专科护士在操作者“看得见、调的准”,对于患者来说也是十分受益的:
1. 更安全:替代传统X光定位,减少反复调整位置的几率,特别适合儿童、孕妇、肿瘤患者等敏感人群,大大降低血栓、感染等风险。
2. 更省时:操作时间短,无需反复调整。
3. 更舒适:精准一次到位,减少患者的痛苦。

我院静疗小组成员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将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持续深化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医疗"的智慧诊疗模式,引入AI辅助定位系统实现置管路径的毫米级精准规划,打造集实时监测、智能预警于一体的"静脉治疗智慧生态"。这项升级不仅让"隐形生命通道"蜕变为可感知、可调控的"智能血管网络",更为肿瘤患者筑起一道科技与温情交织的"守护屏障",让这条承载生命希望的通道成为患者抗癌路上"永不熄灭的导航灯塔",以智慧医疗之光为患者点亮康复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