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啦!
 
  每年9月的开学季,各大中小学、幼儿园都相继开学,外地学生集中返校,人群流动性强,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容易给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条件,故开学后1-2周是传染病高发期;再加上部分学生不适应新环境、新节奏,而患上种种“开学病”。
 
  一起看看各类传染病都应该如何预防吧!

 
  流行性感冒
 
  由于假期中孩子作息不规律导致免疫力下降,加上夏秋季节中气温不定、冷热交替,病毒容易趁虚而入;再加上开学以后,孩子们互相接触,造成流感的交叉感染,从而加大了流感爆发的可能性。
 
  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纸巾或衣袖内侧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2、均衡饮食、充足休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
 
  4、学校、幼儿园应注意校舍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定期消毒玩具、食具、毛巾、便器和厕所。
 
  红眼病
 
  秋季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根据监测数据,每逢夏秋季,特别是秋季学生入学后一两周,学校易发生红眼病。该病通过接触感染,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在儿童身上很常见。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揉眼,毛巾、脸盆等分开单用。
 
  2、流行期间不宜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
 
  3、游泳爱好者应尽量选择水质好,污染少的游泳场所游泳,潜水时,尽量把眼睛闭上或戴防护眼镜,游泳后,及时用干净的水洗脸、洗澡。
 
  4、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秋季腹泻
 
  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秋季肠泻、肠炎)高发季节。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传染性强。
 
  预防:
 
  1、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饮生水,不生食海鲜,慎食凉菜,不吃过夜以及腐败食物,瓜果清洗干净再食用,餐前洗手。
 
  2、经常锻炼身体,注意均衡饮食,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3、家长一定要注意家庭的饮食卫生,餐具要进行消毒,肠道传染病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在小摊点吃零食、就餐。患了病要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柯萨奇A16型病毒和肠病毒71型是最常见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
 
  预防:
 
  1、教育小朋友多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和发病机会。
 
  2、有幼儿的家庭应做到“常通风、洗净手、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3、幼托机构应规范开展晨午检,并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以及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场所及物品表面进行消毒。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主要发生在1-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预防:
 
  1、平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集体单位尤其幼托机构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做好幼托机构日常消毒。
 
  3、如果得了腮腺炎,要做好居家隔离,要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才能入托、入学,一般在三周左右。
 
  4、对易感儿童亦可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预防。
 
  哮喘
 
  秋天,变幻不定的天气,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秋雨绵绵,潮湿的环境使霉菌加速繁殖??这些都是诱发孩子哮喘的原因。
 
  预防:
 
  1、小朋友经常停留的房间要求保持通风、干燥。为减少积灰,最好不要铺设地毯,也不宜给小朋友玩毛绒玩具。
 
  2、床上用品应该经常曝晒和拍打,将可能诱发哮喘的尘土、皮屑、螨等拍打出来,床罩以及床上用品应定期用开水烫洗以杀死尘螨。
 
  3、刺激性气味等也是引起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切忌在汽车尾气、花粉、扬尘过多时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