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栏目第三期来了!本期继续由全国知名肿瘤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院康静波教授为我们带来科普内容:辐射到底会不会致癌?
说起致癌风险,很多人害怕的是辐射。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让大家记忆犹新,也加深了大家对辐射的恐惧。
辐射到底会不会致癌?下面我们听听康教授是怎么说的。
判断某种辐射是否有害,先确定一点
根据能量高低,辐射可以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绝大多数辐射其实并不伤害人体,不需要担心。真正有致癌风险的,是一类特别的辐射,叫“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可以直接破坏DNA,造成基因突变,因此是致癌风险,而非电离辐射能量低,不足以破坏DNA,所以理论上没有致癌风险。
所以,一种辐射有没有害,是否致癌,首先就要判断它到底是不是电离辐射。
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反复或长期的低剂量辐射会增加急性白血病死亡率。康静波教授提醒:此研究中的辐射是指电离辐射,与我们日常接触的手机、电脑等电磁辐射是不同的,所以并不用过分担心日常生活中的辐射,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暴露于高强度电离辐射中的情况也很罕见。
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微波炉、高压电、 Wi-Fi… …都是非电离辐射。科学家其实做了很多研究,结论都很明确:接触这些辐射,并不会增加患癌概率。
目前可能接触电离辐射的群体主要来自医学诊疗或相关研究所。柳叶刀的研究中也提到,在过去的25年里,因职业和环境反复或持续暴露于这种低剂量电离辐射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研究还发现,即使是每年累积仅1.1mGy这样极低水平的辐射剂量,累积辐射总量每增加1Gy(每1千克受照物质吸收1焦耳核辐射能时,其核辐射剂量称为1Gy,1Gy=1000mGy),白血病(不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超额相关危险(ERR)系数会增加2.96。
而对普通人来说,最常接触到的电离辐射主要来自X线、CT等放射性检查。那么我们平时在检查时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有可能会让人患上癌症吗?
康静波教授说
早在1977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第26号出版物中就提出了防护的基本原则与个人剂量限制,以此来保证个人所受的放射性剂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我国也采用这个标准,即相关工作人员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当量限制为50mSv(mSv是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之一,不严格区分的话,1000mGy=1000mSv),普通人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1mSv。
拍一次X光片的辐射剂量在0.07mGy左右,也就是0.07mSv,这与论文中所说的累积辐射总量每增加1Gy(即1000mGy)会增加患癌风险的剂量相去甚远。如果简单叠加,普通的X光片也要拍摄一万余张才能达到累积辐射总量增加1Gy。
这就意味着,对于需要健康体检的大众或进行检查的患者来说,不必担心辐射带来的患癌风险而放弃医疗常规检查。
总而言之,我们身边充满了辐射,绝大多数是无害的非电离辐射。只要大家了解并规避真正有风险的电离辐射,比如涂好防晒霜,注意室内通风,避免接受过度放射性体检等,就没啥好特别担心的了。

康静波
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专业擅长:
熟练掌握及精通各类肿瘤的放射治疗及肿瘤综合治疗工作,擅长头颈部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胸部肿瘤及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全身伽玛刀治疗、射波刀治疗及综合治疗,对复发性肿瘤的再程放疗及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经验。
出诊时间:
每周五、周六
如有需要就诊的市民,可以拨打我院国际肿瘤医疗中心预约咨询电话:
020-3779 3915转6017;
专家助理:198 7511 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