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中80%为大肠息肉, 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哪些人容易患大肠息肉?
1、老年男性、肥胖、久坐不动者;
2、不健康饮食:长期食用高脂肪、高动物 蛋白、低纤维素或食油炸食物者;
3、疾病:患有慢性肠道疾病者;
4、家族史:家族中有大肠息肉相关疾病患 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重有患癌者。
导致肠息肉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年龄
大肠息肉多见于年龄大于40岁的中老年人群。可能与中老年人胃肠动力不足、粪便长期留存肠道对黏膜反复刺激、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下降、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升高等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
高脂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食用纤维素会降低患病风险。原因在于油脂经过一系列作用,容易导致结肠上皮细胞受损并过度增生,逐渐形成结肠息肉,而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缩短有毒物质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减轻对肠道黏膜的损害与炎性反应。
遗传因素
大肠癌、大肠腺癌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易出现大肠息肉。
患有肠道疾病者
原本就患有肠道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大肠息肉,如炎性肠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等。
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随之息肉增大或位置不同,部分患者有腹部和排便习惯改变,便中带血等症状。其中排便习惯改变和粪便性状改变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
大的息肉可导致患者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感等;
粪便形状改变
患者粪便性状会发生改变,严重时表现为顽固性编码、粪便变细、凹糟形粪便等;
排便带血
息肉位置不同导致便血的量和性状不同。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
腹胀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肠息肉如何检查?
普通人群可行粪隐血试验筛查,高危人群或体检者可通过内镜检查确诊及治疗。当医生怀疑是大息肉时,通常通过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及肠镜检查等来确诊。
直肠指检:
通过指检直肠可确定是否存在肿块,并确认肿块大小、位置、活动度等。但手指仅可初级离直肠7-8厘米内的肠段,有一定的局限性。
肠镜检查:
这是诊断大肠息肉最直观的检查方法,也是发现肠道疾病的金标准。不仅可以观察息肉数目、大小、形态、部位和活动度,还能通过息肉活检来明确息肉性质和病变范围。
大便隐血试验:
主要用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筛查,方法简单费用低。
肠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病变,炎症性息肉一般在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晚期可发生癌变。
肠息肉如何预防?
1、减少红肉、加工肉制品级的摄入,多吃低脂高纤维饮食,如韭菜、芹菜、地瓜、新鲜水果等,同时减少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纤维素有利于粪便排出;刺激肠道运动,缩短粪便停留时间,减少有害物质对胃肠的毒害作用。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持续刺激直肠黏膜,造成慢性炎症并可能引发肠息肉。
3、戒烟戒酒,避免久坐多运动;同时肥胖人群发生肠息肉的风险更高,有研究显示BMI每增长5kg/m2,结直肠腺癌的风险提高约20%,肥胖人群往往缺乏锻炼、体质较差建议大家要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即便无明显症状,也应定期行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