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了热死了” 绝非夸张 —— 每年夏季,热射病导致的死亡案例都在提醒我们:高温对生命的威胁真实存在。想要远离这种致命急症,先得彻底读懂它。
热射病:体温调节系统的“崩溃事故”
简单说,热射病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机制彻底失灵引发的 “致命连锁反应”。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呼吸等方式散热,让核心体温稳定在 36-37℃。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比如超过 35℃)、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或人体产热过多(如剧烈运动),散热速度赶不上产热速度时,核心体温会在短时间内飙升至 40℃以上。此时,身体的 “温控系统” 罢工,就会触发热射病。

从不适到致命:热射病的“进展路线”
热射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通常从轻微不适逐步加重,错过早期信号就可能致命:
1、早期预警
头痛、头晕、口渴、大量出汗、四肢无力,此时若及时降温补水,多数能缓解;
2、加重信号
体温升至 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心跳加快(超过 100 次 / 分钟)、血压下降、恶心呕吐,这是身体在发出 “散热困难” 的警报;
3、致命阶段
核心体温突破 40℃,皮肤从湿冷转为灼热干燥(出汗功能衰竭),随即出现意识障碍 —— 从烦躁、谵妄到昏迷,甚至抽搐、大小便失禁。此时,多器官损伤已全面启动。
两类高危人群:不止“老人孩子”
热射病的发病不分年龄,但有两类人群最易 “中招”:


1、劳力型热射病
多见于健康青壮年。比如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的建筑工人、快递员,或进行剧烈运动的运动员、军人 —— 他们因高强度活动导致产热暴增,远超散热能力。
2、非劳力型热射病
多见于 “体温调节能力弱” 的群体。比如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婴幼儿(体温调节未发育成熟)、肥胖者(脂肪阻碍散热),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如抗精神病药、利尿剂会抑制出汗)。这类人群即使不活动,长期处于闷热环境(如关窗闭户的房间、暴晒的车内)也可能发病。
它如何一步步“夺走生命”?
热射病的致命性,源于高温对全身器官的 “灼烧式破坏”,且进展极快(可在数小时内致命):
1、大脑首当其冲
40℃以上的高温会直接损伤脑细胞,引发脑水肿、脑出血,导致意识丧失;若持续高热,大脑功能可能永久受损。
2、心脏不堪重负
高温会让心跳急剧加快(试图通过血液循环散热),但血液因脱水变得黏稠,心脏泵血阻力骤增,易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全身供血供氧陷入危机。
3、肝肾“罢工”
肝脏在高温下会出现细胞坏死,24-72 小时内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肾脏因脱水和血液循环障碍,会因缺血缺氧导致急性肾衰竭,无法过滤毒素。
4、凝血系统紊乱
高温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全身凝血异常,可能出现皮下出血、胃肠道出血,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让身体陷入 “止血无能” 的险境。
当多个器官同时衰竭,身体的生理平衡彻底崩塌,死亡率可高达 50% 以上。
关键:出现信号,这样急救能救命
热射病是 “时间赛跑” 的急症,现场急救是否及时,直接决定生死:
1、立刻降温:这是核心!把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紧身衣物;用冷水擦拭全身(重点擦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密集处),或用冰袋敷这些部位;用电风扇、空调加速散热(避免直接对着吹),目标是在 30 分钟内把体温降到 38.5℃以下。
2、谨慎喂水:若患者意识不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呕吐窒息;若清醒,可少量多次喝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溶液(ORS);避免给与纯水、冰水或含咖啡因/酒精的饮料。纯水在大量丢失电解质的情况下可能引发低钠血症(水中毒);冰水可能刺激胃肠道痉挛;咖啡因/酒精饮料会加重脱水。
3、保持体位:让患者侧躺,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若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做心肺复苏。
4、快速送医:降温的同时拨打 120,告知医生 “疑似热射病”,让医院提前准备降温设备和抢救措施。
预防:记住这5条“保命法则”
热射病可防,关键在切断 “高温 + 高湿 + 产热过多” 的诱因:
避开高温时段(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外出,必须外出时穿透气浅色衣物,戴宽檐帽,随身携带遮阳伞。
补水别等渴:高温天每 1-2 小时喝 100-200ml 水(可加少量盐或喝运动饮料),别一次猛灌(可能引起水中毒)。
控制活动强度:户外工作每 30 分钟休息一次,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肥胖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高温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改善环境散热:室内开空调(温度别低于 26℃),没空调可开风扇 + 洒水;老人独居要定时查看,避免关窗闷汗。
警惕 “隐形高温环境”:比如暴晒后的车内(10 分钟可升至 50℃)、密闭的厨房,停留时间别超过 10 分钟。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 “隐蔽性” 和 “迅猛性”—— 早期症状像普通中暑,却可能在几小时内致命。但只要我们能识别信号、及时处理、做好预防,就能让 “热死了” 永远只是一句玩笑,而非悲剧。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或是疾病,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