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上都有 “痣朋友”,它们默默诉说着皮肤的故事。
几乎所有人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就会陆陆续续出现痣。这些或深或浅的斑点,本质上是皮肤黑色素细胞的 “聚落”—— 它们可能是先天携带的 “胎记”,也可能是后天紫外线照射、激素变化等因素催生的 “新成员”。大多数情况下,痣是皮肤的 “稳定居民”,多年来大小、形状、颜色保持不变,甚至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淡化。但正如再好的朋友也可能突然 “闹情绪”,当痣在短期内出现异常变化时,我们就需要多留个心眼 —— 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家张凯指出,痣的异常变化与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皮肤肿瘤 ——黑色素瘤密切相关。虽然黑色素瘤仅占皮肤癌的 1%~3%,但其转移能力强、致死率高,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不过不必谈 “痣” 色变:90% 以上的痣都是良性的,学会科学观察和正确应对,既能避免漏诊风险,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痣的 “危险四重奏”:出现这四个变化,别犹豫!
当痣在几周到几个月内突然 “改头换面”,尤其是出现以下四大核心特征时,需高度警惕:
1、不对称(Asymmetry):两半长得不一样

良性痣通常左右或上下对称,就像一个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而危险的痣可能 “五官不端正”—— 比如左边是半圆,右边却歪歪扭扭;上半部分颜色深,下半部分颜色浅,仿佛被 “掰歪” 了。这种不对称性反映了痣细胞生长失去控制,是黑色素瘤的重要信号。
2. 边界模糊(Border Irregularity):像晕开的墨水渍

良性痣的边界清晰锐利,就像用尺子画出来的线条;而危险的痣边缘可能呈锯齿状、波浪状,或是与周围皮肤 “渐变色衔接”,仿佛被水彩晕染过,甚至出现 “触角” 状向外延伸。这种边界模糊意味着痣细胞可能在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
3. 颜色混杂(Color Variation):不再 “单纯” 的单色痣

健康的痣颜色均匀,要么全黑、全棕,要么浅褐色。但如果一颗痣突然 “变色”—— 比如黑色中夹杂红色、白色、蓝色,或是局部褪色变白、边缘变粉,甚至从单一颜色变成 “调色盘”,就要小心了。黑色素瘤细胞会异常分泌色素,或破坏周围组织,导致颜色紊乱。
4. 直径变大(Diameter):超过 “铅笔橡皮头” 大小

良性痣通常较小,直径多在 2-3 毫米。当痣的直径超过 6 毫米(约等于普通铅笔的橡皮头),或短期内明显 “长大”(比如一个月内肉眼可见变大),即使其他特征不明显,也需重点关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直径” 不仅指肉眼可见的表面大小,还包括皮下潜在的扩展,因此触摸到皮下结节增大也需警惕。
额外警示信号:除了上述四点,若痣出现瘙痒、疼痛、出血、结痂、表面变粗糙(如突然长出小颗粒),或原本平坦的痣突然隆起、变厚,即使没有明显的 “四大特征”,也建议及时就医。
发现异常别恐慌!分两步走,科学应对更安心!
很多人发现痣的变化后,要么过度恐慌、担心 “癌症晚期”,要么心存侥幸、拖延就医。张凯专家强调,正确的做法是:
第一步:学会 “痣的自我检查”,建立 “皮肤档案”
定期自查:每月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时间,对着镜子或借助手机摄像头,检查全身皮肤,包括头皮、背部、脚底、指甲缝等 “盲区”。重点观察新发的痣和原有痣的变化。
ABCDE 法则辅助记忆:除了上述四大特征,医学上常用 “ABCDE 法则” 全面评估 ——A(Asymmetry)不对称;B(Border)边界模糊;C(Color)颜色混杂;D(Diameter)直径>6mm;E(Evolution)动态变化(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症状的改变)。
拍照对比:用手机对可疑痣拍照,记录日期,保存清晰特写(可标注位置),方便后续对比是否有持续变化。
第二步: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 “把关”
哪些情况必须就诊?
只要发现痣符合 ABCDE 任一特征,或出现瘙痒、出血等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建议尽快挂皮肤科。尤其是 50 岁以上人群、有黑色素瘤家族史者、皮肤易晒伤者(如金发碧眼人群,但亚洲人也需警惕),更需提高警惕。
医生如何判断?
医生会通过皮肤镜检查(用放大镜 + 偏振光观察皮肤深层结构,无创且快速)初步判断,若怀疑恶性,会建议活检(局部麻醉下切除小部分或全部痣组织,病理切片分析)。活检是确诊的 “金标准”,无需恐惧,手术创口通常仅几毫米,愈合后几乎不留明显疤痕。
早期黑色素瘤治愈率高:原位黑色素瘤(仅局限于表皮层)通过手术切除,治愈率可达 95% 以上;即使发展到早期浸润阶段,规范治疗后 5 年生存率仍超 80%。拖延至晚期才治疗,生存率会大幅下降,因此 “早发现” 是关键。
关于 “痣” 的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1、“痣越多越危险”? 错!普通人身上平均有 10-40 颗痣,数量多并不直接等于风险高。但需注意:若身上有超过 50 颗痣,或存在大量直径>5mm 的 “发育不良痣”,建议定期体检。
2、“只有黑色痣会恶变”? 错!黑色素瘤可以是黑色、棕色、粉色、白色,甚至无色。手掌、脚底、甲下的痣(亚洲人黑色素瘤好发部位)常表现为淡褐色或肤色,更容易被忽视。
3、“点痣会刺激恶变”? 良性痣规范点痣(手术切除)不会诱发恶变,但反复用激光、药水灼烧(尤其未彻底清除)可能刺激细胞异常增生,增加风险。建议直径>3mm 的痣直接手术切除,而非激光点痣。
4、“年轻人不会得黑色素瘤”? 错!虽然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但 20-30 岁人群中,甲下、黏膜(如口腔、 genital 部位)的黑色素瘤并不罕见,年轻女性需注意指甲、脚底的异常斑点。
日常护 “痣” 指南:预防大于治疗
1. 做好防晒,从源头减少损伤:紫外线是诱发痣恶变的重要因素,尤其上午 10 点 - 下午 4 点,外出需穿长袖、戴宽檐帽,涂抹 SPF30+、PA++++ 的防晒霜,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每 2 小时补涂一次。

2. 减少摩擦,避免反复刺激:长在手掌、脚底、腰带区、乳房下等易摩擦部位的痣,若出现疼痛或变大,建议尽早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切除。
3. 拒绝 “暴力点痣”,选择正规医疗:不要轻信美容院 “无痛点痣”,所有祛痣操作应在正规医院进行,明确病理性质后再决定处理方式。
4. 定期体检,纳入皮肤检查:每年常规体检时,可主动要求皮肤科医生做一次全身皮肤评估,尤其家族中有皮肤癌病史者。
结语:关注 “变化”,而非 “存在”
痣是皮肤的 “备忘录”,记录着我们与阳光、岁月的故事。大多数时候,它们是安全的 “伙伴”,但当它们突然 “举止异常” 时,我们需要学会读懂这些信号:不对称的轮廓、模糊的边界、混杂的颜色、变大的体积,都是需要破译的 “警示密码”。
记住:科学的态度是 “不忽视、不恐慌”—— 用 ABCDE 法则定期自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把专业的判断交给医生。早期黑色素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对身体的细微变化多一份敏感,就是给健康上一份 “保险”。
健康无小事,从关注身上的每一颗 “痣朋友” 开始 —— 它们的 “改变”,或许正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多爱自己一点了。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作为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或疾病,请 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科普指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