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消化内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
  该患者有精神障碍性疾病,长期在相关医院住院治疗。近日,在外院住院期间,患者出现了中上腹部不适,同时伴有巩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症状。其主管医师经验丰富,据其症状初步判断为胆总管堵塞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于是立刻推荐患者来我院消化内科进行进一步诊治。
  入院后,消化内科赵己未主任及科室医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并进行了血胆红素、肝胆CT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
  尽管暂时症状不算严重,但病情随时有可能进展,患者可能会因胆汁淤积出现剧烈的腹痛、发热、寒战,甚至感染性休克等化脓性胆管炎的相关症状,这也是《ERCP指南》要求无症状的胆总管结石也要积极处理的原因。经过详尽的方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患者需尽快接受取石治疗。
  治疗胆总管结石,现行最简便、安全的方法是微创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但ERCP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胆管在肠道入口,ERCP操作需要将十二指肠镜从口腔插入患者体内,经食管、胃部至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注入造影剂,在数字高清放射机下完成结石清除。然而,十二指肠乳头仅有米粒大小,胆总管较细,迂曲走形,病理状态变异较大,非常考验专家能力,因此ERCP是操作难度最高的内镜手术之一。加上该位患者较为特殊,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很难配合行微创ERCP及相关取石治疗。且手术时间过长的话,还有诱发精神疾病发作的风险。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消化内科医护人员与家属、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反复沟通和讲解,最终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另外,为保证取得良好效果,消化内科确定由在ERCP治疗上有丰富经验的赵己未主任进行手术。

ERCP造影显示胆总管下段结石
内镜下取出大量泥沙样结石
  在之后的手术中,我们的医生得到了患者的积极配合,仅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内镜下的取石治疗。目前,患者已完全康复出院,治疗效果良好。
 
  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当前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将内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丝,然后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内或者胰管内,并在X线透视下注射造影剂造影、导入子内镜/超声探头观察,完成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再在诊断基础之上实施相关治疗的技术的总称。ERCP也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胆总管结石、阻塞性黄疸等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
  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等介入治疗。临床广泛应用于:①胆总管结石;②胆管良恶性狭窄;③急性胆源性胰腺炎;④慢性胰腺炎取石;⑤胰腺分裂症、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ERCP取石术不用开腹、创伤小、费用低、术程简单、康复快,并且置入胰管支架以改善胰液引流,能让患者尽快恢复。


赵己未
消化内科主任医学硕士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镜管理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科管理分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3年本科毕业后多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工作,2008年-2011年在广州医科大学攻读消化内科硕士学位。对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疾病诸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生期间,以消化道肿瘤与消化内镜为专业方向,后继续在上海长海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培训学院)进修深造,对消化道早癌的筛查、胃肠道息肉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切除(EMR、ESD)、消化道狭窄内镜下扩张及支架置入、各种病因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诊治、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胆总管结石或肿瘤所致黄疸的内镜下治疗(ERCP)等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