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关于“排便出现这五种异常要警惕肠癌”的话题冲上热搜,小编带您一起了解一下关于肠癌的相关科普信息。

排便,是反映肠道健康的“晴雨表”。当排便习惯、形状突然出现异常改变时,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消化不良”或“痔疮”,往往会选择忽视。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异常,可能是结直肠癌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

结直肠癌为何会导致排便异常?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黏膜的恶性肿瘤。肠道是食物消化吸收、粪便形成和排出的核心通道,当肿瘤在肠道内生长时:

大众科普|排便出现这五种异常需警惕肠癌!

1、物理阻塞与刺激:肿瘤本身属于肠道内的“异物”,会占据肠道空间、压迫肠壁。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导致肠道变窄,粪便通过时受阻,从而改变排便的速度和性状;同时,因为肿瘤对肠道的刺激,也会导致排便的习惯改变。

2、黏膜损伤与出血:肿瘤的表面容易破溃、出血,血液会与粪便混合或者附着在粪便的表面,表现为便血;如果肿瘤侵犯黏膜引发炎症,还会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出现“黏液便”。


警惕:这五类排便异常可能是结直肠癌信号!

结直肠癌的排便异常具有“突然出现、持续存在、逐渐加重”的特点,与偶尔的饮食不当导致的排便变化有明显的区别。以下五类异常需高度重视:

大众科普|排便出现这五种异常需警惕肠癌!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规律”变“紊乱”

表现:原本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如晨起),突然变成 “腹泻与便秘交替”(今天一天拉 3-4 次稀便,明天又 3-4 天没便意);或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3 次且持续超 1 个月),或明显减少(每周≤2 次且排便困难)。

需警惕场景:排除饮食(如突然大量吃生冷 / 辛辣食物)、药物(如泻药、抗生素)、压力等明确诱因后,异常持续超过 2-3 周。


粪便性状异常:形状、质地“变了样”

“细条便”“铅笔便”:最典型的信号之一。肠道内肿瘤压迫管腔,粪便被挤压变细,像 “细面条” 或 “铅笔” 一样,且每次排便都如此(区别在于偶尔的粪便变细)。

黏液便 / 黏液脓血便:粪便表面或内部混有白色、透明的黏液,或黏液中带血丝、暗红色血液,常伴有腥臭味。需注意与 “痢疾” 区分 —— 痢疾多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想拉拉不出),而结直肠癌的黏液脓血便常无明显伴随症状,且反复出现。


便血:别和“痔疮”混为一谈

便血是直肠癌早期常见症状,但是有80%的便血会被当成痔疮而延误诊断。两者的核心区别如下面表格:

大众科普|排便出现这五种异常需警惕肠癌!

排便“不净感”:总觉得“没拉完”

在医学上称为 “里急后重”感,表现为排便后仍有强烈的便意,但蹲厕所后又拉不出或只拉少量粪便。这是因为直肠内的肿瘤刺激直肠黏膜,让大脑误以为 “有粪便需要排出”,这种感觉通常持续存在,不会随排便缓解。

排便时伴随腹痛:疼痛位置固定、反复出现

结直肠癌引发的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钝痛,位置相对固定(如结肠癌可能表现为腹部两侧或下腹部疼痛,直肠癌多为下腹部坠胀痛)。疼痛常与排便相关,可能于排便前加重、排便后略有缓解,但通常不能完全消失。


除了排便异常,这些症状也需要联动警惕!

结直肠癌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出现肠道外症状,若与排便异常同时出现,风险更高: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 个月内瘦 5 公斤以上)、乏力、贫血(面色苍白、头晕、心慌)、食欲减退 —— 这是肿瘤消耗身体营养、慢性出血导致的。

腹部包块:少数结肠癌患者可在腹部触摸到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的包块(多为增大的肿瘤或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的肿块)。

肠梗阻症状:当肿瘤完全阻塞肠道时,会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既不拉屎也不放屁),这是结直肠癌的急症,需立即就医。


谁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别忽视!

如果你属于以下高危人群,即使排便异常不明显,也是需要定期筛查 —— 结直肠癌早期治愈率可达 90% 以上,而晚期不足 10%,筛查是 “救命关键”:

#年龄因素

≥50 岁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50-75 岁是高发期);有家族史者可提前至 40 岁开始筛查。


#家族史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结直肠癌病史;或家族中有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肠道疾病史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炎症长期刺激肠黏膜易诱发癌变);或曾发现肠道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直径≥1 厘米、绒毛状腺瘤)。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爱吃肉、不爱吃菜)、吸烟(每天≥10 支,烟龄≥20 年)、酗酒(每周饮酒≥150 克酒精)、肥胖(BMI≥28)、缺乏运动。


出现异常该怎么做?如何进行筛查?

第一步:别自行判断,及时就医检查

出现持续排便异常后,第一时间去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推荐以下检查:

肛门指检:最简单、便宜的初步检查,医生用手指触摸直肠末端,可发现 70% 以上的直肠癌(很多早期直肠癌就在指检范围内)。

肠镜检查:“金标准” 检查,可清晰观察整个结直肠黏膜,发现息肉、肿瘤,并能直接取组织做病理活检(判断是否为癌症),还可在肠镜下切除早期息肉(预防癌变)。

粪便潜血试验:筛查 “初筛工具”,检测粪便中肉眼看不见的微量出血(提示肠道可能有病变),若阳性需进一步做肠镜。

CT/MRI 检查:多用于中晚期患者,判断肿瘤大小、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


第二步: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不同人群的筛查频率不同,具体建议如下:

大众科普|排便出现这五种异常需警惕肠癌!

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几个关键习惯

结直肠癌是 “可防可治” 的癌症,从生活方式入手,能显著降低风险:

调整饮食: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新鲜蔬果(每天≥500 克)、豆类,减少红肉(猪、牛、羊肉)和加工肉(香肠、培根、腊肉)的摄入(加工肉已被世卫组织列为 1 类致癌物)。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25 克(约等于 1 两白酒),女性≤15 克。

坚持运动:每周进行≥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粪便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肠黏膜)。

控制体重:将 BMI 维持在 18.5-23.9 之间(BMI = 体重公斤数 ÷ 身高米数的平方)。

及时处理肠道疾病:发现肠息肉、慢性肠炎后,遵医嘱治疗(如切除息肉、控制炎症),避免拖延癌变。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排便异常不是“小毛病”,尤其是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的异常,更加不能以“痔疮”“上火”搪塞过去。要记住:结直肠癌早期症状隐蔽,但是排便异常是最容易捕捉的信号。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普通人要关注自身排便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守住肠道健康,远离结直肠癌的威胁哦~